汉语365:第五天

繁体字对中华文明的承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旭彤

简正(繁)体字之短长

学中文,首先要做出的选择是学习简体汉字,还是繁体(正体)汉字。下面把简繁体汉字的来龙去脉和优缺点梳理一下。

简体字这种说法源于1956128日中国大陆颁发的「汉字简化方案」。有了被简化的汉字,才有了简体字和繁体字之说,在香港则称之为“简笔字”。在台湾,因为有中华民国曾经颁发过的《简体字谱》,相应于这种简体字对应的俗字、古字、草书等体,当时把原来的字体称之为正体。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和来自大陆的海外华人中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台湾、香港与澳门地区,以及部份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简繁(正)论短长,还需回顾一下汉字字体的演化。前文说道,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荀子的时代,距仓颉造字之时已过了两千多年,荀子尚且知道还有众多的造字者,众多的书写方桉,可见当时对这些书写方式、方桉尚有所闻,甚至是还可能有实际的流传。

史书中,对“一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如有人理解为“用心专一”。前文也提及,仓颉时代,易经、易理在社会中占着主导地位。虽然当时流行的“连山”已经失传,但是周易中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后再后来的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都说了“一”的含义。“一”是道、易理的体现,是一种宇宙中的基本规则。所以这个“一也”应当是指仓颉造字符合“道“、易理,有其内在规律、规则,应此流传了下来。根据史书记载和现在考证,仓颉造字之后,字形、字体一直有着变化。但是造字的这种内在规律没有变,所以后世不管字体如何变化,尊仓颉为“造字圣人” 并无不妥。

仓颉创造的古文字历经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之际,随着文字从王朝走向民间,俗体字得到很大发展。战国中期,东方诸国因为俗体应用层面广,几乎将正体字打败,而发展出各国不同的文字形体。建立在周朝宗地的秦国继承周朝的文字最多,文字的变化也较慢。他的正体后来变成了小篆,俗体则发展为隶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施了文同字的政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序中有:“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之后,汉字字形结构基本固定,后世唐代的楷体,用于印刷的宋体,传入日本,衍生出的明体与隶书的字形结构基本相同。

随着汉字形体结构的固定,造字的内在规律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数千年的演变,人们也渐渐澹忘了汉字的易理背景,到许慎的六书造字,则是对这种固化的字形、字体的一个通俗解释,基本上割断了汉字与易学的内在联系。

近代,汉字又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化。随着西方工业化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一批人借中国调整变革之际提出了一些极端的论调,甚至有汉语拼音化的提议。一九三五年春,上海文化界发起“手头字运动”,意即一般人怎么写,书就怎么印,理由是让文字比较容易写、容易认,更易于普及。同年八月,国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简化字324个,但随即遭到强烈反对,致19362月废止使用。此后,国民政府再无推行过简化字。

这种汉字简化运动在国统区遇挫,却在中共的一些“红色根据地”被继承下来,“红区”的报章杂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创造的简体字,这些字又称为“解放字”。中共建政后,1956128日通过简化字515字及简化偏旁54个。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此后推行的第三次简化字方桉在文革后被废止。

这里引用维基百科的一段叙述:1935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中华民国并没有强行要人民使用简体字,它只是把手写字「正统化」亦即是一种「添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要废止同一个汉字的「繁体字」、淘汰「异体字」、合併汉字有所不同。

中国有句成语,叫“一笔抹杀 “,黑格尔也有句名言:不要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前面谈到,仓颉造字基于易经。易经在中国古时被尊为众经之首,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建筑、医学等等均以易经为基础,每个汉字的音、型、意都符合易理,装载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但是在中国大陆汉字简化中确立的九个简化原则,完全是从易写、易认这类的实用观点出发,没有考虑汉字本身携带的文化内涵。确实有种在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了的感觉。

另一方面,1949年中共建政后,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用源自于西方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被称之为“封、资、修”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因此删除汉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是必由之举。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简正(繁)体之争骤然升起。不断的有人提出要恢复繁体字,并提出了诸多理由。这里试举一、二。

其一,繁体字对中华文明的承转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个承传五千年没有中断的文明,但是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承传与繁体字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西方的很多历史学家并不认可中华文明承转了五千年,为什么?因为按照某些准则,中国历朝历代,民族、种族等都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民族、种族划分的话,中华文明已经更替了多次。但是学习汉语的人都知道,读两千年前的史书,学习两千五半年前的成语故事,背诵三千年前的诗经,认读五千年前的文字,是学习汉语的正常过程。也就是说中华文明不是一种种族、民族的承传,她是一种文化的承传。为什么现在还能读懂两、三千年前的古书,因为有在过去两三千年来稳定不变的繁体汉字和文言文。正是这种整体不变的汉字,作为支柱之一,支撑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传的文化没有间断。

其二,繁体汉字包含了很多的中华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历史典故、天文地理等知识,学习繁体字,自然就已经学习了这些知识,建立了这些观念。如走入佳境为“進”,繁体的这个进字就已经告诉人们,变好、向善为“進”,简体的“进”为走入井中,显然失去了这种内涵。

其三,繁体字因为有内涵,有故事,有一致的构字规则,所以记忆起来比简体字更为好记。现在书写的困难已经为计算机所弥补。大家都习惯的拼音输入,无论简繁体,同样输入。

其四,现在使用繁体的国家、地区,文盲率都比中国大陆要低,说明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简体字对没有对汉语的学习有更多的帮助。

类似的正反方理由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来自于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人,继续学习正(繁)体汉字顺理成章。对于家长来自于中国大陆的孩子,在海外简繁体混杂的环境中,能够同时认读简、繁(正)体汉字,书写简体汉字不失为一种当前状态下合理的选择。其他族裔的中文学习者,学习正(繁)体汉字则非常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