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中文在綫課程

面向中文學生、家長和中文教師

大道中文在綫課程

本課程是根據中文固有特點,設計的一套全新中文學習課程。

破解汉字的封印之四:弄明白汉字起源很重要(续)

李旭彤 當我們從近代的邏輯學、語言學和一些哲學觀點來看待漢字的時候,上述問題難以得到答案。因此要釐清這個問題,需要對邏輯學、語言學等學科在研究漢字的適用性方面進行研究。不適用的方面,可能就需要對這些理論進行擴充,建立起適用的理論觀點、體系。 另外,如果單獨從《易經》等中國傳統的理論出發,也難以完整理解漢字。《共同根源》中,論證了太基陰陽是中國古代存在一種形式化的思維邏輯方法。太極理論是一種形式化的獲取概念的方法,也是一種形式化的邏輯推理、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太極陰陽獲取的概念與亞氏邏輯學定義的概念存在互補性。但是這兩種思維方法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人類更多的概念來自於更一般的思維方法,這種一般的思維方法涵蓋了這兩種形式化思維方式,也應當是對應一般自然語言的思維方式。 漢字作為一種自然語言的文字系統,需要涵蓋自然語言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其設計原理也必然需要建立在這種更一般的思維方式之上。 只有站立在適當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觀點上考察漢字的起源、文言文的起源以及文言文與漢字的關係等,才能建立對漢語、漢字的透徹理解。 我們知道,漢字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體系中,有著最強的表達能力。在目前能夠見到的兩千多年來的典籍中,漢字一直穩定存在。當今社會各種事物異常豐富,而我們現在常用的五千來個漢字,表達起這些事物來,遊刃有餘。與之相對照的,是英文迅速擴張的詞彙量,據說目前已經達到了上百萬。 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能夠輕鬆地表達當今如此豐富的人文、科技、自然現象,一定有著內在的、我們現在沒有理解的奧妙。由原始刻畫、象形圖形到成熟文字,很難想像能具有這種玄妙的能力。 中國古代的治學觀點與近代西方的治學觀點幾乎完全不同。西方主要是講究創新,要創造過去沒有的東西。中國卻大相逕庭。過去幾千年的典籍記載中,中華治學的主流觀點是認為上古人類社會曾出現過一些精深、博大、深湛的東西,後世文字、文化、社會等方面都來自於這些上古的傳承。在漫長的時間後,這些傳承多有軼失,因此後世所做的學問多是在找回這些古代的傳承。 這種治學的特徵在文字方面就很典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上古文字的傳承遺失很多,因此後世的「小學」或訓詁學多是在探究漢字或語義原始樣子。 事實也確實如此。訓詁學到清代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段戴二王之學」對漢字的研究已經相當系統、精微。如段玉裁將傳統的「以形索義」,「因聲求義」訓釋方法相結合,提出了形、音、義「三者互求」的訓詁方法,同源詞的研究方面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一定程度梳理了漢字的源流。 這個傳統為民國一些大儒所繼承,但是到了1949年之後,在中國大陸一切戛然而止。直到近一二十年,中國大陸才重新開始了對漢字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中,很多有價值的受到壓制,另一些多是在一些已經證偽的哲學和政治經濟理論基礎之上的曲解,難以對漢字的理解有實際價值。 知道漢字的起源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更重要的意義,如有助於了解中華古文明起源和上古史,理解這個文明能夠承傳五千年的奧妙,理解這個文明的核心價值,有助於理解語言學習與思維能力培養的關係等等。 當前科技的一大難題是電腦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哪一間公司,在這方面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進展,都會使這間公司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如果漢字是設計出來的,那麼這種設計原理對機器理解自然語言的作用將不可估量。反之,人們只能在大數據中一點一點猜測、推想。 在學習漢語和漢字時,理解了漢語、漢字的構造原理,相信學習漢語、漢字將會變成一件非常容易和愉快的事情。 (待續)

(原創首發)探索封印下的漢字設計原理之三:弄明白漢字起源很重要(續)

李旭彤 一般的資料和通常人們的理解中,漢語現代化的主要理由是簡化字好寫、拼音字母好記等,實際上還有更深的理論和文化背景。其中主要涉及的兩個理論觀點看似與現實無關,卻對過去半個多世紀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兩個觀點是: 一、中國古代沒有抽象思維,只有具象思維,只有邏輯思維,沒有系統的邏輯學; 二、漢字不是設計出來的或神傳的,而是千百年來在人類社會中逐步發展演變來的。 近代西方的語言學傳入中國後,就對漢字套用了這種語言學中不同的定義,流傳最廣的就是象形字之說。雖然後來也有表意文字、意音文字、現在的語素文字等說法,但直到現在,一說起漢字,多數人依然會稱其為象形文字。雖然在兩千年前的《說文解字》中,已經詳細解釋了漢字的六書造字法,象形只是其中之一,近代這種漢字為象形字的說法卻一直大行其道。 西學東漸之後,中國的學者在接觸了西方的哲學、邏輯學和一些科學理論之後,發現這些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思想方法——抽象,在中國古代的學問中似乎並不不存在,因此就按照這些理論的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沒有抽象思維,只有具象或形象思維,只有邏輯思維,沒有系統的邏輯學。這種觀點從晚清到今天一直占據著國人學者的頭腦。 沒有系統的抽象思維方法,就沒有對世界的系統抽象表達,因此就不可能有系統的表意文字體系。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漢字只能是作為「文字初級階段」的象形文字,或者是一個個零散、孤立的表意符號。源於抽象思維的語義內在結構,就不可能反映在漢字的字形結構中,漢字就不會有統一、系統的音形意相關結構。 這等同於否認了存在漢字內在的一般設計原理,那麼漢字就不可能是設計出來的,只能是通過象形,從各種實物形象圖形逐漸豐富、演化,經過千百萬人的數千年積累發展而成。 形象的講,當認為漢字是千百年來,日積月累,逐步形成的,沒有設計藍圖、規劃,那麼就如同今天有一個人投一塊山石,明天有一個人在上面又加了一塊瓦片,過了一年又來了一群人加了一堆土。建成一個土屋、窯洞構成的村莊可以,不能想像可以建成一個結構嚴整的大廈。 因為進化論的思想在當今社會很大程度上霸占了人類思想,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大陸被當作強制接受的理論,這種漢字逐步演進的觀點與之相一致,因此成為了中國唯一能夠存在的漢字起源說。 來自於邏輯學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這兩種觀點相互支撐,極大強化了漢字的自然演進觀點。除此之外,這種觀點也得到近代語言學的支持。 近代語言學源於表音文字,後來的發展中,也擴展到了對於其它種類語言的認識,但是這個學科的基礎還是表音文字的一些概念、觀點。如近代語言學的一個觀點是:象形文字是文字的初級階段,拼音文字是文字的高級階段。另外一個基本觀點是:文字都會經歷一個從簡單、初級到複雜、高級的發展過程。 清末民初的一些學者們接觸到了近代語言學之後,普遍認為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是一種原始、初級的文字,最終需要過渡到拼音文字。 其它語種的表音文字確實經過了一個由原始到精細的發展演變過程,因此對漢字的起源和發展,很武斷的認為必然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刻畫的圖形,逐步發展演變,最終形成了當今漢字體系的過程。 同樣是對漢語語法的認識,對漢字讀音規則的認識等,都存在著系統性的誤解。這些誤解都與當今的邏輯學、語言學等理論、漢字起源的基本觀點有關。 現在的各種文字理論、觀點都有著近代科技的特點,傾向於使用單因素、線性邏輯來分析判斷。把漢字作為研究對象的時候,會進入一種非常茫然的狀態。 近些年來人們也發現這些認識確實無法反應漢字的全貌,因此從各種語言學的理論和觀點出發,認為漢字是語素文字、表意文字等,林林總總,有三十多種,但是尚未有一種可概括漢字的全部特徵。 在自然演進的觀點之下,把漢字體系當成了一種自然現象,對漢字的研究就如同對自然界的研究一樣,是要發現其中可能存在的規律性。今天發現一點規律,就會認為漢字是這樣的,明天發現一個原理,就會認為漢字是那樣的,因此就會有幾十種的理解,但都是以偏概全之說,如同盲人摸象。 幾千個漢字變成了幾千個圖畫、幾千個構圖,人們學習漢字就是記憶這幾千個構圖,那麼圖形簡單的漢字記憶起來也就簡單,複雜的漢字記憶起來也就難,學習漢字成了考驗人類記憶力的標準試題。 強制性的漢字簡化方案正是在這種觀點指導下出爐的 。在這種認知之下,不是通過理解漢字的結構、構成方式,只是依靠把漢字筆畫簡化來幫助記憶,依靠在詞中理解字義,漢字逐步退化成了簡單的表意和表音符號。 否定了漢字源於設計,也必然否定了漢字存在一般的總體設計原則,那我們也就無需去尋找這種原則。實際上,這就是當今漢字研究的理論背景和主流觀點。 但是當我們仔細探查漢字結構的時候,可以發現漢字本身的圖形結構特點對漢字結構原理的強制性。就是漢字本身的結構,決定了必須存在一個整體的設計藍圖,否則就不應當存在這樣的結構。這一點與倉頡造字說背後的邏輯相符,或者說倉頡造字的記載與漢字本身的這種結構特點,存在一致性。 如果認為漢字是倉頡所造,那麼倉頡一定不是隨意造的,一定有方法、有規則,有一個設計方案。漢字本身的結構特點又決定了這個方案不可能僅僅只是依據簡單的鳥跡獸印,象形圖畫,而是需要建立在對這個世界深湛的理解之上。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一個非常原始的社會中,如何會有這樣的深湛理解。 (待續)

探索封印下的漢字設計原理之二:弄明白漢字起源很重要

李旭彤 漢字的歷史極其久遠,起源極其神秘。在有史料記載的三千年中,代代都有人在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而努力。近代之前,正史記載是由黃帝的史官倉頡造所創。近現代以後,「文字是勞動人民創造,非一人一時的產物……等等。」,成為過去數十年中國教科書中的標準答案。 當然有人說了,別管他是怎麼造的,我們現在知道怎麼讀、怎麼認、怎麼寫就行了,漢字什麼來歷,就由學究們去傷腦筋好了。如果僅僅是為了好奇而去追溯漢字的起源,我們可以不去較真。但是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卻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我們如何學習漢字,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 語言文字表達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知識、認知和理解,也就是所謂的語義。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語言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各種表音文字實現了字母、構詞法和詞彙語義的抽象隔離,也就是字母只與讀音有關,與語義無關,也與構詞法無關。 表音文字的構詞法在構造有限數量字母組成的單詞時,附帶著很有限的語義,如前綴、後綴的語義內涵,拉丁詞根等。語義的主體表現在有限字母組成的單詞、以及由這些單詞組成的語句和文章段落中。 絕大多數語言,都只有幾十個音素,最多的也就是一百多個。表音文字的幾十個字母就可以拼寫出多數語言所有單詞的讀音。因此知道了語音和拼寫規則,基本就可以書寫單詞。有了這些表達語義單元的單詞,就可以構成詞組和語句,從而表達出所有的語義。 漢字則大不相同。幾千個漢字有不同的空間圖形,這些圖形,看似既沒有表示音素的圖形符號,多數也難以理解與常用語義的直接關係,因此,學習這些漢字往往靠死記硬背,這使得漢字成為目前人類正在使用的文字中,舉世公認最難學的文字。 如果把漢字僅僅理解為表音文字的字母,則漢字毫無存在價值。人們可以用幾十個字母就能構建文字,為什麼要用幾千個字符?這種看法導致近代東亞幾個國家取消了傳統上使用的漢字,也是漢語拼音化運動的主要起因或理由。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共建政後開始計劃用拼音替代漢字,一時間很多地區都推出了基於當地方言的拼音方案。幸好這些極度無知的行為受到民間強烈抵制而被制止,設想如果這個計劃執行到底的話,到現在中國可能已經出現了至少幾十種相互之間不可交流的語言,那麼中華民族將會被徹底肢解,傳統文化會被徹底拋棄,中華文明將徹底不復存在。 雖然這個極端行動沒有推行下去,但是在這個方向上的一個整體行動卻一直在繼續,這就是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共官方大力推行的大規模漢語與漢字改造,稱之為漢語現代化。 這件事情的功過是非,後面章節還會詳細剖析,僅從上述漢字拼音替代計劃,已可窺見後果。實際上,半個多世紀現代化漢語的教育,如今使用漢語的人眼中的漢字已經與記錄讀音的符號區別不大,看到一個漢字之後,多數人首先反應的是讀音,然後識別這個讀音關聯的語義,理解的也多是被規範化定義的意思,已經基本上不會理解字形本身所具有的豐富涵義和文化內涵。 (待續)

探索封印下的漢字設計原理之一

李旭彤 缘起 現在批評和擁護漢字的人都在說,漢字是當今世界上一種獨一無二的文字,其他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漢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等等,網上有人說,類似的說法有三十多種。漢字到底是一種什麼文字,好象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讓大家都信服的說法。有人說,漢字歷史最長,從人類的神話時代到現在,有五千年的歷史,非常了不起。另外的一些人說,其他文字都從原始的象形文字演變成了表音文字,漢字還處於原始的象形文字階段,因此你歷史長有什麼用,終歸還是一種處於第一階段的原始文字。在西方社會,漢字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難學習的文字。表音文字,學童一兩年學習之後,就可以流暢閱讀書本,對於中國人來說,小學、中學一直在學習漢字,漢字的學習確實是一個很大的學習負擔。總之,漢字身上的謎團最多,疑問最多,難點最多。我們這裡就是要對這些問題做一些深入探討。 引子:一畫開天 「一」的意思一定沒有人不知道,一個蘋果,一個梨,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現在的教科書中都是這麼教的。那麼「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句話,可能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來自哪裡。實際上這是中國兩千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字書《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一」這個圖形在中國古代有多種含義,有人認為表示的是太極,也有說是乾卦第一爻,或是兩儀中的陽爻。作為漢字的基本構字部件,稱之為筆畫「橫」。單個成為一個漢字,則是表示數字的「一」。因此「一」在中華傳統中並不僅僅是數字一,與之有關的說法如「道生一,道立於一,一畫開天,一陽初生」等意味著「一」更廣泛的含義。對「一」的理解可以從成語:「一畫開天」說起。此成語出自宋陸游《讀易》詩。相傳伏羲畫八卦,始於乾卦(☰)之第一畫,乾為天,故指「一畫(劃)開天」。在中華古代神話中,伏羲被認為是所有人類的祖先,伏羲畫卦,就是傳授給人類對這個世界最初的認識。這種認識的起始點,就是「一」。現在有人考證,創造宇宙的盤古與伏羲為同一個神。「一畫開天」從字面上也不禁讓人想到在一團混沌中,盤古一斧劈出,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初開天地。所以這個「一」,不僅表示了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起點,也表示了這個世界形成的起始。因此這個乾卦第一畫就表示了世界從混沌中開始出現變化,有變化,變化的規則、道理的意思,按照現在的術語,是一個從無生出有的作用符。老子講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講了萬物是如何從道中產生的,萬物從一而始,而又生於道。因此老子的這句話反過來講,就意味著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要歸於道。或者說,認識事物的本質涵義,就是認識這個事物背後的道。這也是最基本的學習之道。有的人很會學習,有的人則不會學習。會學習的就是掌握了這個學習之道。不管學什麼,總想想這個學習對象背後的道理,你就會發現,過一階段就可以融會貫通,理解問題的能力也會大大加強,自己就會變得睿智聰穎。從而越來越會學習,越來學得越好。道,現在往往也可理解為道理、法則、規律、原理等,但是古代一般認為是指終極的道,大道。什麼是這個終極的道,歷代賢士、高人一直在探尋、追索。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每一層道理背後還有玄機,但是一層道之上總是還有更深層次的道,總是無法追尋到終極答案,或說恆定不變的道。這一點,與釋迦摩尼佛所說的「法無定法」有同樣內涵。大道至簡,「一」是最簡單的文字符號,所以大道能夠體現在人世間,最可能的就是用這個符號來表示。《說文解字》對「一」的解釋的前半段可以理解為:最初,道是由一來體現的。怎麼體現的,體現的是什麼,可以從「一」的書寫要求或形狀中看出。「一」的書寫要求是直、平,長短適當。直,不拐彎,不歪曲事實,那就是真。平是水的基本特點,水德為善,水利百物而不爭,謂之上善若水。道生一,道又立於一,所以「一」的存在就是要說明這個有形世界背後是有道的。世界有道,那麼表達這個世界的漢字體系也必然有道。這個「一」字的本義「一個、一致、同一」等又說明構造漢字的道應當與世界的道同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就是說道生出一,一分出天地,天地間生出萬物,表示萬物需要有眾多的漢字。萬物由道而生,漢字由一而生,因此「一」表示出來的道理就是漢字背後的道。道立於一,表示可以用有形的「一」表示無形的「道」。把這個道理推廣開來,就表示了這裡創建的是用有形的圖形來表示無形的語義的文字體系。「橫(一)」是漢字的第一個基本筆畫,也是漢字中最常見的構字部件。在漢字結構中表示的基本意思就是道。長橫一般表示更基本的道,短橫就表示一些具體的規則、道理。有這個筆畫的漢字,總是與道相關,沒有這個筆畫的字,則表示離開道的事物。如做人的道理是「正」直,這兩個字中的「一」就非常多。講道理,做事情的道理,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就是要直接、簡潔等。這個「一」又是一個單獨的漢字。倉頡造的第一個漢字是什麼?從文字角度講,道生一,按照世間萬物的道造出「一」。所以第一個造出的漢字應當就是「一」,這也是《說文解字》列出的第一個字是「一」的原因。「一」音同「易」,這樣漢字「一」就與漢字中專門表示變化規則的「易」有了聯繫,賦予了「一」」變易、簡易、不易」含義。變易,無形變有形;簡易,大道至簡至易,萬事都可化繁為至簡的「一」;不易,萬變不離其宗,世界千變萬化,最後都有一個不變的道理在後面。「一」這個漢字是形式化表達這個世界的起始。人在這個有形的世界中認知的起始是識別出各種事物、事件、物體、思維、情感等的個體,如一個宇宙、一張桌子、一個人、一個念頭、一次事故、一段感情等等。這些個體最抽象的表達就是數字「一」,也是道眾多內涵中的一種最形式化的涵義,是人們抽象思維的起點。這個抽象的數字「一」有兩個涵義,一個是獨一無二的「一」,一個是一、二、三、四的「一」。從這個數字的本意來說,前者在目前的主流認知中是被忽略的,後者表示的就是我們一般認識到的涵義,即可計量事物的計量單元和排序的第一位。但是漢字「一」在使用中,這兩個涵義都有出現。人們識別出的個體,當存在不止一個同樣、或同類的個體時,就有了計數、計量的需求,因此就有了「一」的這種計量單元的涵義。有了計量,也就有了排序,進而有了排序序列的第一個,如各種基本事物、範疇、元素、語義元的第一個個體,都具有第「一」這種排序的內涵。如果某種事物是獨一無二的,如宇宙產生之前的那團混沌之氣,這時就不可能有計數、計量的需要,但是也需要表示這「一」團混沌之氣,因此就有了這個獨一無二的「一」的涵義。實際上,對「一」的這兩種理解,對應著世界的兩種基本道理。對數字「一」的這兩種理解,後者發展成了中國傳統中的「術數」,對應著非外延性的事物,前者發展成了「算數」,也就是現在一般對數的理解,對應著可計量的外延性事物。這一點,還要在後續文章中作詳細說明。漢字與表音文字的最大區別,就是漢字的圖形符號本身是有涵義的。表音文字的字母現在基本就是一種抽象的表音符號,沒有語義內涵。而漢字圖形大大不同。最簡單的漢字圖形,表達的最基本的人類知識開始,逐步複雜的漢字,就表示了一些逐步複雜的概念、道理和事物。當漢字的這個最基本圖形符號「一『被用於漢字體系時,其表達的這種最基本認識就體現在了所出現的漢字中。當「一」作為單個文字出現時,他所能表達的道是有局限的。實際上,這也是人類基於感知認知的局限性。人類用感知區別個體事物本身,就構成了一種認識的範圍。現在很多人不承認超出這個範圍的認識,這也是我們在學習「一」這個字時,需要特別強調的。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古人确实很原始,真有这么聪明、智慧,造字时能够想到这些道理吗?如果古人真懂得這些道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解字:正

“正”字从“止”从“一”。因此“正”字有建中立极,不偏不倚,止于最好的地步的意思。 楷书在古代又称正书。“正书”一词的由来,最早可见于宋代的《宣和书谱》。“正书”和“真书”同音。 “一”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老子《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道德显化。“止”者“足”也,引申有达到,止于至善之意。

觉、悟正解

觉,正体字为“覺”。下部为“见”,秃宝盖表覆盖,掩盖。三横表天道、地道、人道,宇宙真理。两竖把真理封闭其中,把这个封闭打开之后,中间加入一个“爻”表变化。所有整个字的意思就是目光穿透覆盖层,打开了被掩盖的真理,看出了这个真理显现出的变化就是“觉”。 悟,竖心旁加吾,吾自身也。吾的音同无,按照同音同义的原则,吾也暗含无之意,心中的无,那就是无执着。一个人自身心中无执着所获得的领悟,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