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365:第二天

李旭彤

学习汉字,必然要涉及汉字的起源。今天就来专门说说仓颉造字的事情。

汉字是哪里来的?《资治通鉴外纪》卷一说:“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就是说:黄帝任命仓颉为记录历史的官员,要求他创制文字,用来记录天下道义、道理。现存最早记载仓颉造字的是战国的荀子,他在《荀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就是说,当时有很多人创制了文字,为什么仓颉创制的文字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仓颉能够专心致志的做这件事情。这段话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仓颉造的字在当时并不是唯一的文字系统,当时有很多人造了很多的文字体系,就如同当代对一个现象会有很多的理论解释一样,最终仓颉所造的文字体系流传了下来。

那么,仓颉怎么造字的呢?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就是说,仓颉有两双眼睛,一双眼看天,一双眼观地。按照中国传统,天往往指的是天界、天道、规则的意思。因此仓颉四目,实为一双眼可观天界,查看上界文字,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一双眼看人界,观察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根据天道原理,按照人界的山川、草木、鱼虫,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仓颉是根据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形态和变化规律造的字,因此这些字也必然符合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上文说过,盘古开天劈地,“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就是说:天和地未形成时,一片混沌,当混沌分开时,天地就形成了。轻的清气往上升而形成了天,重的浊气则往下沉凝固成地。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叫做七政;天、地、人合称为三才。所以汉字也可以从天地、日月星辰,天地之间的万物和人这些基本事物出发。

在存世的典籍中,一直有人揣测,汉字源于易经。据说,易经源于史前。上古大洪水后,中国从史前继承下来一些东西,易经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黄帝、仓颉时代,易经应当还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支配作用,仓颉按照易理造字,实属自然。

这种从史前继承下来的易理,经历夏的连山、商的归藏、周的周易,战国以后,诸侯割据,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易理逐渐式微,因此仓颉如何按照易理造字,渐成绝学。到了汉代许慎的六书造字,汉字与易经的关系基本上被彻底切断。直至近代,甚至出现了汉字拉丁化的潮流,要彻底用拼音文字来代替汉字。

也是应了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规律,当代的一些学者又逐步开始研究汉字与易经的关系,如萧启红先生的汉字起易说就是其中的代表。萧启红先生用20个表示天文的汉字,14个表示地理的汉字,27个表示植物的汉字,以及31个表示动物的汉字,共计92个汉字,按照阴阳易理,演绎了整个的汉字体系,力求复原仓颉造字的原貌,是探究汉字与易经关系的一个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