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汉字的封印之四:弄明白汉字起源很重要(续)

李旭彤

當我們從近代的邏輯學、語言學和一些哲學觀點來看待漢字的時候,上述問題難以得到答案。因此要釐清這個問題,需要對邏輯學、語言學等學科在研究漢字的適用性方面進行研究。不適用的方面,可能就需要對這些理論進行擴充,建立起適用的理論觀點、體系。

另外,如果單獨從《易經》等中國傳統的理論出發,也難以完整理解漢字。《共同根源》中,論證了太基陰陽是中國古代存在一種形式化的思維邏輯方法。太極理論是一種形式化的獲取概念的方法,也是一種形式化的邏輯推理、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太極陰陽獲取的概念與亞氏邏輯學定義的概念存在互補性。但是這兩種思維方法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人類更多的概念來自於更一般的思維方法,這種一般的思維方法涵蓋了這兩種形式化思維方式,也應當是對應一般自然語言的思維方式。

漢字作為一種自然語言的文字系統,需要涵蓋自然語言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其設計原理也必然需要建立在這種更一般的思維方式之上。

只有站立在適當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觀點上考察漢字的起源、文言文的起源以及文言文與漢字的關係等,才能建立對漢語、漢字的透徹理解。

我們知道,漢字在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體系中,有著最強的表達能力。在目前能夠見到的兩千多年來的典籍中,漢字一直穩定存在。當今社會各種事物異常豐富,而我們現在常用的五千來個漢字,表達起這些事物來,遊刃有餘。與之相對照的,是英文迅速擴張的詞彙量,據說目前已經達到了上百萬。

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能夠輕鬆地表達當今如此豐富的人文、科技、自然現象,一定有著內在的、我們現在沒有理解的奧妙。由原始刻畫、象形圖形到成熟文字,很難想像能具有這種玄妙的能力。

中國古代的治學觀點與近代西方的治學觀點幾乎完全不同。西方主要是講究創新,要創造過去沒有的東西。中國卻大相逕庭。過去幾千年的典籍記載中,中華治學的主流觀點是認為上古人類社會曾出現過一些精深、博大、深湛的東西,後世文字、文化、社會等方面都來自於這些上古的傳承。在漫長的時間後,這些傳承多有軼失,因此後世所做的學問多是在找回這些古代的傳承。

這種治學的特徵在文字方面就很典型。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戰亂,上古文字的傳承遺失很多,因此後世的「小學」或訓詁學多是在探究漢字或語義原始樣子。

事實也確實如此。訓詁學到清代達到了最為鼎盛的時期,「段戴二王之學」對漢字的研究已經相當系統、精微。如段玉裁將傳統的「以形索義」,「因聲求義」訓釋方法相結合,提出了形、音、義「三者互求」的訓詁方法,同源詞的研究方面達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一定程度梳理了漢字的源流。

這個傳統為民國一些大儒所繼承,但是到了1949年之後,在中國大陸一切戛然而止。直到近一二十年,中國大陸才重新開始了對漢字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中,很多有價值的受到壓制,另一些多是在一些已經證偽的哲學和政治經濟理論基礎之上的曲解,難以對漢字的理解有實際價值。

知道漢字的起源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更重要的意義,如有助於了解中華古文明起源和上古史,理解這個文明能夠承傳五千年的奧妙,理解這個文明的核心價值,有助於理解語言學習與思維能力培養的關係等等。

當前科技的一大難題是電腦對自然語言的理解。哪一間公司,在這方面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進展,都會使這間公司成為世界頂尖的企業。如果漢字是設計出來的,那麼這種設計原理對機器理解自然語言的作用將不可估量。反之,人們只能在大數據中一點一點猜測、推想。

在學習漢語和漢字時,理解了漢語、漢字的構造原理,相信學習漢語、漢字將會變成一件非常容易和愉快的事情。

(待續)